美国砸1.5亿美元想搞事情,可能要打水漂了……
这两天,美国美元美国总统拜登亲自“组局”,砸亿试图拉拢东盟国家,想搞入伙“印太战略”——不仅让美国政界高官、事情商界领袖陪着东盟领导人共进午餐、打水举行会谈,美国美元还宣布了约1.5亿美元的砸亿新投资,试图“兜售”其“印太经济框架”。想搞
对于美国的事情盘算,专家分析认为,打水东盟的美国美元态度是坚持中立立场。东盟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,砸亿也不会轻易受美国的想搞利用。美国的事情图谋,显然难有成效。打水
力不从心的投入,苍白无力的承诺
东盟-美国特别峰会是2016年以来,美国首次在其本土主办东盟特别峰会。美国总统拜登在会上表示,在华盛顿举行的特别峰会标志着美国和东盟的关系进入“新时代”。
为此,拜登还宣布了一项拨款计划,承诺为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、安全、防疫工作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提供约1.5亿美元。部分资金分配如下:
——4000万美元,用于东南亚的清洁能源项目;
——6000万美元,在“印太地区”部署更多海上资产,协调开展旨在执行海洋法的培训和其他活动。
——1500万美元,扩亚的健康监测项目,包括检测新冠感染和其他空气传播疾病。
与美国近期对乌克兰动辄数百亿美元的援助相比,这笔投资似乎略显寒碜。东盟十国,够分吗?
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郭宪纲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指出,美国对于东盟的投入主要是象征性的,表示其合作意愿。
他进一步分析说,美国目前把乌克兰问题看得非常重要,想要支撑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到底,实现牵制俄罗斯的战略目标。另一方面,考虑到美国的经济现状,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,美国对于东盟的投入,其实也是力不从心。
宣称以此峰会纪念与东盟建交45周年,却只投入约1.5亿美元,美国到底有多少诚意?
事实上,早在东盟峰会举办前,美方的举动就已招致东盟不满——先是单方面宣布峰会举办日期,后又被曝未安排拜登与东盟领导人的双边会谈。柬埔寨首相顾问直言,拜登若真想提升关系,就应花更多时间与各国领导人会面。
路透社还评论说,与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深厚关系和影响力相比,美国的承诺显得“苍白无力”。法新社则称,美国的举措无法与中国的投资规模相比,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。
两大“兜售” 难以奏效
自上任以来,拜登政府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——巩固美日印澳“四方安全对话”机制,试图拉拢东南亚国家举行军演;在此次东盟峰会上,也不忘“兜售”其即将推出的“印太经济框架”。
美国试图拉拢东盟入伙“印太战略”,后者买账吗?
特朗普政府时期“冷落”东盟国家,2017年又退出《跨伙伴关系协定》,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议程此后几乎空白。直到2021年底,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提出“印太经济框架”,作为“印太战略”的经济分支,预计拜登本月底访问日韩期间将正式启动。
资料图:新加坡总理李显龙。中新社记者 张晨翼 摄
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此表示欢迎的同时,提醒说该框架必须具有包容性。越南总理范明政则表示,需要更多时间来对此进行研究。对于“印太经济框架”,东盟其实抱着看一看的态度,郭宪纲认为,因为东盟很清楚,美国的目的是要让东盟和美国加强合作,把中国排除在外。而东盟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,也不会轻易受美国的利用。
法新社还指出,与传统的贸易协定不同,“印太经济框架”并不包含允许参与国在美获得更大市场准入的内容。CNBC则指出,美国的“印太战略”更侧重安全领域,无法在经贸领域对东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。
与此同时,令一些美媒还感到“失望”的是,美国想要“兜售”其俄乌立场的努力,似乎也未见成效。
越南总理范明政5月11日在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时,明确表态说,在独立与依赖之间,越南始终选择独立。次日,柬埔寨首相洪森在华盛顿会见该国侨胞时也称,柬埔寨的政策是,“坚持和平并遵循东盟的中立立场”。
郭宪纲认为,在美国发起的对俄制裁的浪潮中,东盟十国中除了新加坡,都没有加入制裁行列。在东盟峰会上,美国想劝说东盟加入,但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,东盟并没有被美国说服,仍坚持其中立立场。东盟的态度是,希望俄乌双方通过政治手段和谈判解决问题,而不是“拱火”。
来源:中国新闻网(甘甜)
相关文章:
- 世界杯,开幕!网友:“我的DNA又动了!”,中国企业13.95亿美元成本届最大赞助商
- 节后首日公开市场净回笼5940亿元 7天回购利率大幅回落超40BP
- 每经热评|长假出游数据一冷一热 企业应把握消费新趋势
- 出售子公司股权终止 正邦科技称大北农公告中部分内容与事实不符
- 英国竞争监管机构将对博通收购VMware交易展开调查
- 俄将考虑对“北溪”管道泄漏进行单独调查
- 汇集周杰伦亲友团,卖“减肥”咖啡年入3.65亿,巨星传奇三度冲刺IPO
- 万象城内一饭店回应不刷碗给顾客盛饭碗里残留蒸蛋:可能没洗干净,已道歉并送了菜
- 法拉第未来前三季度净亏3.98亿美元 旗下车型出现新进展
- 美媒:摩根大通称,与美国地缘政治紧张可能会“加速”中国的创新